今天不想提軟體相關的心得,想來聊一點工作溝通相關的事情。在開始分享之前,必須要先提到,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嚴格上來說,我覺得我自己只是比一般人能夠把東西排的整齊有邏輯而已。而在溝通上,我也算是習慣把溝通不順暢這件事情,優先考慮是不是自己哪邊可以講得更好,來達到每次的開會都能夠有順利的進展。
好了,之前有提到在轉職成產品設計師之前,我待在設計工作室工作了一段時間。跟大家科普一下,設計公司(至少我待過跟身邊朋友的工作環境)在接收到案子時,業務或老闆(有些可能會交由設計師)會先有一段與案主的溝通。其中最基本的包含確認所需的設計範圍,以及風格討論等環節,等到這一部分完成之後,就會進入設計階段。而進入設計階段後,會依照案子的預算,以及公司每人負責的案量來分配需要對此次案子提出幾種不同的方案供業主選擇。在理想狀況下,都會希望在第一次的提案,就能夠達成共識,進一步的對其中一個案子做出細部修改,然後完稿。而現實生活上,通常不會這麼愉快,一部分的專案可能在反覆兩三次的打掉重練,最後選擇最一開始的提案作為繼續發展的方向,然後完成這次的合作;少部分的專案,會在雙方都不滿意的狀況下完成這次的合作。而長時間在這個工作環境下工作時,其實會非常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最後跑去賣雞排(大誤。
而讓我擺脫這個不愉快的迴圈的是一場設計師的演講,以及幾本自傳。在參加某次台灣知名的設計師演講時,他提到了一個自身的工作案例,起初收到的是名片設計的專案,但在專案結束時,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品牌設計,甚至成為了該公司的設計總監。而他分析了幾個他在此次專案的觀點,影響了我非常多,最後我實際施行了之後,也達到了不小的成果,在此想分享給大家。就一般而言,接收到名片設計的委託時,會針對風格以及理念做為主要討論的方向,而他並不這麼想。他利用非常有限的時間,提出了一個業主想都沒想過的完整規劃,其中包含了現有logo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問題,最後再提供業主一個完整的影片讓業主有了一個具體且完整的想像。而在其他幾本自傳當中,這些厲害的設計師,對於每件自已的作品,都能夠完整的敘述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分析如何透過這些方法,達到業主想要的需求。
而從這些設計師們分享的內容中,我得到了幾個心得:
1.需求只是冰山一角,要如何達成這個需求,有時候需要的是發現藏在水面下的那一大塊的冰塊。
2.你必須有足夠的理論和原因,才能夠讓業主(需求/主管/老闆等)開始理解你的做法,而不是純粹靠著“美感”來評斷你所提出的所有內容。
3.硬實力真的很重要,這是你在達成目標時,能夠作為最堅強的後盾。
好了,這次的分享先到這邊,希望看文章的大家,能夠理解我的意思。當初設定的一小時實在是有點太少,但這是我在自己設定的這段時間內,能夠完成的極限了,謝謝大家。